乡村建设的展开吸引了很多建筑师走入陌生的乡村寻找建造的意义,大家无一例外地都在谈振兴乡村文化、留住乡愁。其中最困难的问题似乎是:抽象的乡愁能否反映在具体的建造中?我们认为,重拾乡愁即重拾对当地和集体的归属感,而我们的工作即再现这种归属感的物质载体。
从前的村庄拥有绝对核心的公共场所,但随着乡村主体的迁移,这些地方渐渐变得冷清。因此,在设计之初要观察挖掘村民现在的聚集场所,顺势改造。琴泉村的聚集场所围绕着村口牌楼与村委会小楼所形成了东西向轴线展开,这样的核心公共区域,自然地成为了本项目的主要更新对象。
从村庄入口两侧展开的两道矮墙一直起伏曲折,穿越整个广场,结合座椅、雨棚和原有的路边树木、罗马柱的长廊,营造出丰富的路边的小广场。引入图像是我们在琴泉村更新中的额外尝试。在壁画上,设计师开放了很大的建议权给村民们,从而衍生出了更多“接地气”的主题。
村委会所在的二层小楼还包含多种公共功能,因此它既是全村的空间核心,也是公共活动核心,改造它成为整体更新中的焦点。我们设计了一套低技的“呼吸幕墙”,由28736片包含15色的半透明亚克力片组成了一幅巨幅“锦鲤”图。它以纯粹的图像呈现了村里古老的文化图腾——鲤鱼,用最直白的图像建立与村民的情感连结;此外,活动的亚克力片解决了这一核心建筑西晒问题的同时保证了室内充足的采光通风。最重要的是,我们极度简化了施工,并将最后的施工步骤设计为由村民共同悬挂亚克力片,让村民能够参与到对自己生活场景的图像化创作中去。新的幕墙因而成为一项连结村民与集体的故土文化作品。
琴泉村的改造项目使之成为了沁源乡村改造中村民眼里最耀眼的明星村落之一。村民们带着久违的自豪感称之为“大鱼”。